着力打造实效性课堂
教师:常昆
新一轮课程改革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。它要求采取新的理念和价值观来授课。回归
生活”的教育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的共同追求,“回归生活”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。理念的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大的变化。这里仅就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化来分析和探讨。
一、课程目标的选择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,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
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,最为重要的是课程目标的选择要面向生活,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,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是为学生在生活世界创造条件,关注学生的品德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。在新课程总目标的选择上,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,坚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出发,围绕成长中的我、我与他人、我与集体、国家和社会等关系,整合道德、心理
健康、法律与国情教育等内容,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,处理好与他人、与集体、与国家、与社会的关系,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、具有时代特征与生活气息的课程目标,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、法律意识、社会责任感、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,并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放在首位,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体现。新课程目标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,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需要,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,使学生具有终身
学习的知识、技能与方法,使学生形成正确的
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二、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
1.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,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,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与
个人的道德品质,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;2.面向学生的交往生活,关注指导学生的交往,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的知识,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,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,使学生在生活中能与他人、集体和谐相处;3.引导学生认识并关注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,关注社会、国家的事务,勇于承担社会责任,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、国家的关系,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生活;4.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,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,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交往做准备。通过几个方面的学习,目的在于通过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,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。
三、课堂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得到发展
评价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。多元主体参与、多种评价方法运用的评价方式,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,而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、交往进行全面的评价,有利于发挥学生、家长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,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,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进行公正、全面、客观的评价,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反馈,不断地改正缺点,发扬优点,在生活与学习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。
四、提倡的学习方式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基本生活方式
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新的要求,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,特别是自主、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,有利于重建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。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,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,有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。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,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,掌握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,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素养,培养正确、科学的探索态度,为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与终身发展服务。
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、设计者和指导者。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素质,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。邓小平明确指出:能否促进学生主动、和谐、活泼地发展,关键在教师。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,指出: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,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,勇于创新……教师富有创新精神,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。
教师的教学创新,是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、激发创新意识的最好范例。教师以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,以创新实践去带动学生,以创新成就去鼓舞学生,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,培养出创新思维人才。研究结果表明,创新性较强的教师比创新性较差的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。那么,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如何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呢?
五、教学氛围要常新,使学生始终感到“心理安全”和“心理自由”
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,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“心理安全”和“心理自由”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。所谓“心理安全”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,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,有一种安全感;“心理自由”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约束,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表达。陶行知在《创造的儿童教育》中写道:“发挥或阻碍、加强或削弱、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,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之基础上过滤并用环境的影响,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,使他学得更有力量。”在教学中,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。
(一)要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
关心尊重学生,平等对待学生,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,并给予肯定、赞美和鼓励,让每个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。
(二)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
允许学生犯错误,并允许学生改正错误,决不能以学生的一次错误或一时失误而枉断学生的一生和未来。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、信赖的而不是怀疑的态度、鼓励的而不是抑制的手段、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来欣赏学生的天性,为其终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。
(三)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
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、教育家罗杰斯认为: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,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。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,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,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。我国的一项实验表明,教师以愉快、高兴的情绪教学,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与一般情绪状态相比,最多提高28分(百分制),而教师以低沉的情绪教学,教学效果最多降30分。
培养学生“人人善问”的习惯,激发学生“人人求新”的欲望,营造学生“人人欢畅”的情境,创设学生“人人参与”的活动,给予学生“人人成功”的机会,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,少一些抱怨,多一些热情;少一些彷徨,多一些行动,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