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师生随笔 > 正文

吕校长向大家推荐两文:《教师读书十问 》和《给老师的建议》

作者编辑:admin 点击次数:2785次

编者语:

如何更好的管理学生,如何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,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,这里有吕校长为大家推荐的两篇文章,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。

一、

教师读书十问

读书有道,一凭勤奋和毅力,二靠规律和方法。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,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。我们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,学会智慧地阅读 。

经常有青年教师向我倾诉:想读的书太多,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;工作太累太烦,很想读书没有时间;读了许多书就是在工作中用不上……凡此种种,困惑甚多。  

面对精彩的图书世界,陷入了迷茫和彷徨的泥沼。对此,我耐心地告诉他们———读书,谁都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佳的效果,谁都想用有限的精力获取更多的知识。然而,读书者禅精竭虑地探索,莘莘学子,成功者寥寥。究其原因,不得法也。读书有道,一凭勤奋和毅力,二靠规律和方法。凭勤奋和毅力可以水滴而石穿,靠规律和方法能够事半而功倍。具体来说,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,学会智慧地阅读。  

1、书香醉人我独醒——您有优势吗?  

书香醉人,书痴更醉。要想获取最佳的读书效果,必须认识自己的优势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优势。如记忆优势、时间优势、环境优势、资源优势、人际优势、年龄优势等等。寻找自己优势的方法很多,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,可以系统地解剖自己、设计自己;运用哲学的方法,可以从原因和结果、变化和过程、对立和统一的思考中找出自己的宏观优势、时间优势、变化优势等等;运用心理学的方法,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;运用生理学的方法,可以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物钟……  

2、书山万丈平地起——您会积累吗?  

书山万丈平地起,积累知识最重要。要想学以致用,读书成才,就必须筑起自己的知识金字塔。  

积累知识,其内容有两个方面:一是指基础知识,就是指教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;二是指最近知识,又叫“短平快”知识。即各种报刊杂志介绍的最新方法、经验交流、现代理论等。基础知识的积累,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、业务素质、认识能力等;“最近知识”的积累,像中国女排的“短平快”,接球就攻,拿来就用,落地开花,立竿见影,效果明显。“最近知识”的积累,可以补偿自己经验的不足,迅速地调节自己的知识结构,更新自己的知识层次。  

3、书海无崖莫迷航——您有方向吗?  

书海无涯易迷航。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,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。在教学与自学的生活中,我也曾经想当作家、当诗人,写小说、写诗歌,发表过一些豆腐块文章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进展和空间的运转,我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,不适宜走一条文学的路,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主攻方向。我贴近自己的生活需要,选择了“作文教学”为轴心目标。围绕这一轴心目标,我攻读了27种大中小学的写作教材。在教学中学习,在实践中运用,在思考中创新。20多年,我矢志不渝,发表了100多篇论文,出版了30多本作文著作。  

4、书市万卷适我醛—您会选择吗?  

书市万卷适我取,学会选择有成功。我们读书,要想在失败中成功,首先要学会选择。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多样、丰富和便利的世界,人生的历程真正成为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。民主化、个性化教育自然需要以教育内容、教育方式的可选择性为条件。而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被选择的对象,而应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积极选择的向导。因此,教师本人必须学会选择,学会选择读书的内容,选择读书的时机,选择读书的途径和方法。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丰富的积累,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,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。  

5、咬定书山不放松——您有毅力吗?  

咬定青山不放松,谁有毅力谁成功。不论学习怎样革命,都需要获取成功的信心和毅力。毅力是一种等待,是一种分享,是一种沟通,是一种宽容,是一种选择,是一种成功的力量。  

我们教师在读书、教学创新活动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,其中会有风险,间或会有挫折或失败。但为了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,创新型教师要敢于冒风险,不囿于成见,不因袭传统、以大无畏的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,以超凡脱俗的创新精神,披荆斩棘,百折不挠,向各种陈旧观念、教学法提出挑战。  

6、书山有路巧为径——您会运筹吗?  

当您围绕着自己所选定的目标,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苦读和积极探索时,当您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“最近知识”,常常会为自己没有创造不会创造而发愁、而焦急、而犹豫、而彷徨、而暗暗怀疑自己。这些症状就叫做学习的平面徘徊现象。处方是:赶快聚焦突破,争取初试锋芒。所谓聚焦,就是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。这样,知识之光就可以照亮某一点或某一处空间。到那时,您就会有所发现、有所发明、有所创造。  

7、书上得来终觉浅——您会整合吗?  

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。书上得来终觉浅,要出成果须躬行。明白地说,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。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:一是广泛占有信息,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,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。  

8、书破万卷求自如——您会创新吗?  

书破万卷求自如,只有创新才成才。在读书的过程中,教师应当有“三见”:新见、创见、远见。实际上,我们获取某种知识和接受某种新观点比产生新观点更容易,要学会提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点的有效方法,要激励受教育者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。  

我们教师对待读书获取的知识信息应闪念频频,联想翩翩,由此及彼,由表及里,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,在科学地运用知识信息的同时,创造出自身特色的全新知识信息,即积极进行教学研究,将教研成果及时地投向社会。  

9、会合作才能成功——您会合作吗?  

书到用时方恨少。读书的应用,关键是在现实的环境中,运用优势,扬长避短,学会合作,化不利为有利,选择最有利的学习目标,发挥自己的最佳才智,取得最优的实践效果。  

教育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,读书学习是终身的,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;读书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,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;各种形态的读书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,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、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;每一阶段的读书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,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;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,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;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,建立历史观、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。而这些学习实践活动,都必须很好地合作才行。  

10、宽容心态亲融融——您能宽容吗?  

读书必须有宽容的心态,有宽容自有精彩。会宽容自有精彩的人生,有宽容自有精彩的生活。读书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。学会宽容,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、气势恢宏;就是心智不那么闭塞,头脑不那么固执,思想不那么僵化,眼界不那么狭隘;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、珍视个性,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万物,尽可能习惯“一个世界,多种声音”。要做到如此这般,就必须不断地学习,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,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,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。  

知识的信息变化无穷,读书的形式复杂多样,读书的精彩奇异纷呈,但变化之中也存在着规律性。我们教师一旦认识了知识信息变化的规律,摸准教研教改的热点、焦点,发挥自己的最佳优势,坚持不懈地读书自学,就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经验,事半功倍地取得教学与自学的最佳功效。  

二、

给老师的建议

1、多给学生魅力,少给学生压力。教师应该主要靠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,而不是靠条条框框、批评、惩罚管束学生。两种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同。主要靠魅力的老师,会不断完善自己,结果他会变得越来越吸引人,因而自己的生活也很轻松快乐,津津有味。主要靠压力的老师则总是和学生较劲,天天琢磨怎样整学生,顾不上提高自己,结果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讨人喜欢,枯燥冷漠,焦虑不安,生活乏味,活得特累。

2、有的老师说:“我的班人数多,我不严一点,管不住学生。”此道理不全面,人数多的班也照样有老师采用微笑教学而且很成功的。人数最少的独生子家庭,家长也照样可以天天搬着面孔。问题主要在于教育思想,而不在于人数。 各位感觉如何?如果有赞成的我就会牺牲一点儿自己的休息时间把32条建议全贴出来~~`

3、一个班有50个学生,只要有30个学生真心喜欢和佩服老师,这个班就根本乱不了。只有不那么得人心的教师,才不得不用高压手段迫使学生就范。高压手段是教师对自身魅力缺乏信心或者图省事的表现。

4、教师应该常常拉学生的手,摸学生的头,对学生微笑,蹲下来和学生说话,说话时直视学生的眼睛(与孩子说话不看他,这是一种蔑视)。教师和学生谈话,如果教师坐着,也应该让学生坐着。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和孩子谈谈自己小时候的事情,心理学告诉我们:如此有利于师生沟通。

5、师生关系好,学生有时会撒娇或放肆,甚至会出现纪律似乎要失控的局面。但是,这种问题比较好解决,是显性的,良性的。师生关系恶劣,学生会沉默,麻木,或暗中捣乱,这种问题才是恶性的,可怕的,难于纠正的。这种班级可能会出现更大的混乱——爆炸式的混乱。

6、经验告诉我们,小学生不喜欢哪个老师,就可能不喜欢这门课。所以,您要教好一门课,提高学习成绩,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您,而不是怕您。

7、一位心理学家说,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,你会把一切都当成钉子来处理。确实如此。许多老师惯于批评学生,是因为他们只会这样一种方法,没有体验用其他教育方法的成功。这种老师不妨试试“无批评日”、“无批评周”、“无批评月”。您将发现,不用批评也完全可以把工作做好,而且不用批评会迫使您在新的工作方法上动脑筋,您的素质就会迅速提高。放下锤子,您才可能学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。

8、有的老师说,领导布置分数指标,我只好逼学生。这话有道理,但也不全面。即使单纯为了追分数,现在有些老师的做法也实在说不上明智。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,还让他十遍百遍地练,美其名曰:“熟能生巧”。您不知道还有“多能生厌”吗?您想让学生得高分,却致力于破坏学生得高分的心理基础(兴趣),这能说是明智吗?现在提倡素质教育,许多上级已经不再搞分数指标了。可怕的是领导上不布置了,老师们却还在那里追分,或者手足无措,经验全用不上了,不知道怎样教书了,结果放任自流,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。可见问题不全在上级,是有些教师除了追分以外,不知教学为何物。他只知道这样一种模式,已经僵化了。

9、有的老师说,现在教学内容太多,课时太紧,我只好多留课外作业,课上没时间。这话也有道理,但也不尽然。不信您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听听,看您讲了多少废话、重复的话、题外话。其实您完全可能把讲课时间压缩一半,这样课上学生可以练习,老师可以个别辅导,又可以少留课下作业,岂不大家都高兴?

获得时间有两条路。一条是内部挖潜,减少讲课时间;一条是外部争夺,多留作业,抢学生的课外时间。素质高的教师走第一条路,素质低的教师走第二条路。

10、懒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,总是把责任上推下卸。

11、让成绩好的学生做早已掌握的题目,让成绩差的学生做他确实做不出的题目,都是浪费学生宝贵的精力资源,都会导致厌学,甚至导致做假。所以,作业应该想办法分层次,因人而异。这样,作业本可能显得不那么整齐漂亮,但学生得到了实惠。

12、罚抄作业的办法只能偶一为之,稍多一点就是成心使学生厌学、恨学。人做一件事,如果得到的总是不愉快的体验,他是不会愿意再做这件事的。一朝被蛇咬,三年怕井绳。有些学生几乎天天被“蛇”(分数)咬,他能不怕学习,不逃避学习吗?

13、谁的学习成绩一下降,老师和家长就批评谁,认为是犯了错误。这是用道德是非评价智力发展,会导致一系列的混乱。胜败乃兵家常事,成绩波动是正常现象。从来没有分数永远上升的学生,升到100分,还往哪儿升?除了保持,只能下降,也就是只能犯错误了。如此说来,岂不分数越高者,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?所以,学生成绩下降,只应看成一种事实,一种变化,最多是一个问题。要认真对待,但不能轻易做道德评价,不能轻易看成是错误。虽然此事可能与品德有关,但一般不是品德问题。成绩一下降,就要低头认错,这是“泛道德主义”的错误,是可悲的、非理性的、反常的现象,是人性的一种扭曲。

14、让学生注意听讲,有两种办法,每一个教师都要并用这两种办法。一种是用纪律迫使学生注意;另一种是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,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注意。素质低的教师主要用前一种办法,素质高的教师则主要用后一种办法,两类教师的区别就在这里。

15、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,不是直线的,也不是匀速的,更不是同步的。因此,要做一个好教师,耐心是绝对必要的。有些事就是要等待,积极引导、耐心等待。从根本上说,这不是因为老师脾气好,而是出于对客观规律的敬畏。天下黄河十八弯,我们没有办法把它拉直,只能在敬畏的前提下加以疏导。每个孩子都是一条河,蜿蜒万里、奔流到海的大河。

16、有的老师说,学生这么多,我怎么可能一个个走进他们的心?确实有困难。但是一个星期了解一个孩子,总可以吧?这样一年下来,岂不就可以了解了所有的孩子?我看不少教师无法走进孩子的心不是因为没有时间,而是因为没有这种愿望。他们所关心的,只是学生表面上是否听话,学习成绩高不高。至于孩子心里想什么,孩子的感觉和情绪是什么,他们并不在意。他们并没有把学生看成有个性的、与教师一样的活人,而只是把学生看成了某种“工作对象”。

17、每当您对学生发过一次脾气之后,我劝您都认真反思一下:这次爆发是教育学生的需要,还是您自己的心理需要。据我的观察,在许多情况下,学生并不需要这种发火,这对教育也并没有什么好处,只是教师自己需要这种发泄。这就是所谓“教师有病,学生吃药。”

18、每当您发现学生让您不顺心的时候,我劝您想一想:学生为什么非得让您顺心呢?难道他应该为讨您喜欢而存在吗?您的要求合情合理吗?世界是多彩的,客观的,它不是为某个人看着舒服而存在的。一个我们不喜欢的人或者事物,只要它的存在具有合理性,我们就应该尊重它的存在。这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胸怀。

19、无条件地要求学生,老师的话必须句句听,这是不妥当的。如此老师岂不成皇帝了?老师的话岂不成了圣旨?在现代社会,任何人都无权要求他说的话别人句句听。事实上,教师的话应该分成两类。一类是按照教育法规对学生提的要求,这是学生必须听的,因为这是教师在代表社会。别一类是教师的个人看法,只能供学生参考,不能强迫学生执行,否则就不是法制,而变成人治了。比如,有的老师只因为某学生成绩下降,就撤了他中队长的职务,这就不像教师,而像皇上了。

20、学生出现问题,至少能估计出三种以上的原因,才能算优秀教师。

21、解决学生问题,至少能想出三种以上的办法,才能算优秀教师。

22、不震动面的点就不是点。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出问题,只要不影响全局,就应装作没看见,暂时不管。课堂上老师和个别学生理论,置多数人于不顾,是最坏的工作方法。

23、学生的进步,最少应以周为单位来衡量,而且要看一周内表现的平均值。某学生上午受表扬,下午就出了问题,教师就认为他“骄傲”了。这样下结论,未免太匆忙了。

24、当孩子说话真假难辨时,宁可先相信它是真的,这样可以避免冤枉孩子。即使他说的是假话,也并不妨碍以后教育他。

25、批评之前先询问,批评之后允许申辩。

26、许多老师都以“学生不自觉”为理由对学生实行管卡压,殊不知这种不自觉正是管卡压造成的。当然,自觉性差的学生是需要多管一点,但是你必须逐渐放松,以培养其自觉性。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,需要极大的耐心。如果你嫌麻烦,当然还是生压硬管见效快,然而学生会更加不自觉,形成恶性循环。你不能说:“我上瘾了,所以要吸烟。”因为你上瘾是吸烟的结果,你不能用“上瘾”为吸烟辩护。学生的不自觉,其实也是一种对管卡压的“上瘾”。什么都会上瘾的,许多老师不就因为总是批评学生,也“上瘾”了吗?你不让他训人,他就浑身不舒服。学生对批评的“上瘾”,称为“批评中毒”。为什么有的学生挨了批评还笑?就因为批评对他来说,已经成了享受。

27、有些老师不注意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,却总是急于向别人讨具体的办法。人家告诉他一个办法,他回去一试,不灵,就说:“其实谁也没什么新鲜的)或者客气一点说:“人家的办法不错,只是我的学生素质太低,不适用)这就好像一个人拿着锤子,不换工具,却急于问别人如何挖土。人家告诉他怎么挖,他就拿着锤子当铁锨用,自然挖不出来。于是他就说:“就那么回事)或者说:“我们这里土质太硬,用人家的办法挖不上来土)教育观念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,它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,是能看得清楚的。

28、许多教师都不怕学生自卑,却生怕学生骄傲,他们对学生的骄傲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。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。其实对我国的学生来说,主要的危险并不是骄傲,而是自卑,是缺乏自信。所谓的学生骄傲,常常并不是骄傲。有的只是吹牛,有的是稍微与众不同,有的是稍有独立见解,有的则只是没和老师保持一致而已。我认为这是教师自己缺乏信心,缺乏“骄傲”的表现。越是自卑的人越怕别人骄傲,因为这会给他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;反之,自信心强的人就不怎么怕别人骄傲。所以,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是一项紧迫的任务。

29、教师必须有激情,因为有激情的人才有强烈的感染力,而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感染,即所谓“身教”。如果一位教师发现自己教书的时间越长激情越少,那就证明他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了。素质教育是火把,能点燃师生的激情。

30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觉,这样才能对症下药。如果我们只是迫使学生说老师爱听的话,那实际上不是在解决问题,而是在掩盖问题,远离问题。

情感问题只能通过情感交流解决。我们无法迫使学生爱学习,就像无法迫使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一样。重要的不是老师的感觉,而是学生的感觉。

31、如果一个老师从来没想过给学生带来快乐,那么他在学生的眼里多半会成为一个装知识的大桶,而同时学生又会把自己看成一个接知识的碗。于是,人与人的关系异化、物化成了桶与碗的关系。还不止于此,一个老师从来不注意给学生带来快乐,那么他就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增加很多麻烦和痛苦。事实上,很多学生回忆当年和老师的交往,都是不愉快的或很不愉快的,这对双方都是悲剧。教育本不该是这样的,生活本不该是这样的。


32、我们为什么每天非要在埋怨、愤怒、寒心、焦虑中工作呢?我们完全可以高高兴兴地把工作做好,学生完全可以高高兴兴地进步。

栏目导航
Baidu
map